花式“整活”的博物馆如何持续“出圈”?

博物馆
游客打卡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资料图

  前有殷墟博物馆新馆亮相即爆款,后有三星堆博物馆文创成顶流,这个暑期,全国各地博物馆又火了,不少人“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

  重庆也不例外。自7月以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每日接待量均超过1.5万人次,达接待上限,馆内人潮涌动,馆外队伍绵延不绝;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短短一个多月参观人数共突破152万……

  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重庆117家博物馆一律取消预约,热门场馆延长开放时间。

  这场“博物馆热”缘何而起,又如何持续“出圈”?记者走访了重庆多家博物馆,探寻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01

  “小众”变“热门”

  博物馆成年轻人“新宠”

  “人都要排到马路上了,前些年几乎没见过这种场景。”面对只增不减的参观人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禁感慨,感觉过去较“冷门”的博物馆,似乎“一夜火爆”。

  携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平台上预订国内暑期博物馆门票的人次同比去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博物馆门票预订量超过主题乐园,在所有景区类型中排行最受欢迎第一位。而这背后,正是基于“80后”和“90后”成为文博游的主要参与者。

  在大众点评笔记频道,以“100家暑期必逛展览博物馆”为话题的讨论热度飙升,“学生党必逛展览博物馆”等内容成为了“博物馆文化漫游指南”,引导着年轻学子到博物馆探寻历史痕迹,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80后”“90后”延伸至学生群体,为何博物馆会成为年轻人“新宠”?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重庆市民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博物馆是人们以最快速度了解一个城市文化发展脉络的途径。”市民叶爽说。重庆某高校大二学生龙言也有类似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感受着城市的魅力,享受着内心的收获。”龙言认为,博物馆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场所,能从中汲取力量,开阔视野。

  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罗兹柏则表示,博物馆热是年轻一代文化需求转变的必然结果。“随着年轻人审美品味提升和对知识探索欲望增强,他们渴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宁静的文化空间,博物馆恰好满足这一需求。”

  在罗兹柏看来,供给端的改变,也是博物馆火爆的重要推手。过去,博物馆数量有限,展示方式较为传统,功能单一,使得其受众范围相对较小。而如今,博物馆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内容和形式,以及各类研学活动的开展,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使得博物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博物馆从小众到热门的转变,是年轻一代文化需求变化的反映,也是博物馆行业自我革新的成果。这一现象预示着,在未来生活的文化体验中,博物馆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02

  “单一”到“多元”

  博物馆逐渐融入公众生活

  从单一到多元,博物馆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在此过程中,科技的加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多媒体沙盘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为博物馆增光添彩。

  “数字敦煌”线上博物馆以3D全景展示10个朝代、30个洞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兵马俑可以“开口说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混合现实(MR)技术,应用到清末时期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中,观众可通过全息设备置身于清末时期的重庆街道……

  科技赋能的博物馆创新,得到了业界和公众的广泛赞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牟丰京馆长曾表示,数字化的思维方式,不仅能有力助推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也能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多的获得感。

  此外,博物馆还推出系列研学活动、文化讲座等,成为“行走的课堂”。例如,今年暑期,重庆全市博物馆集中打造“暑期研学季”,策划推出45项研学活动和互动体验项目,丰富学生暑期文化生活。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红岩文物遗址探访员招募”系列活动,以“红色三岩”作为依托,开展红岩红色文物遗址探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的“纹饰拓印”——拓印体验活动,通过拓印体验,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重庆自然博物馆“化石小猎人”户外化石体验活动,通过化石挖掘、化石修复实践等环节,让孩子们掌握化石的挖掘技巧,深度体验化石修复和古生物知识探究乐趣。

  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的创新并未止步于展览和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的开发也成为新的亮点,引领国潮消费新时尚。

  例如,故宫博物院的口红、故宫国风胶带上架即售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小粉炉冰箱贴供不应求,多次断货。这些都彰显了文化产品市场的强劲活力,以及文创在文化传播中的独有魅力。

  显然,从文物的陈列室,到如今集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博物馆正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03

  “创新”更“用心”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勿忘文化初心

  不过,“博物馆热”的背后,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罗兹柏指出,尚有些博物馆在展陈现代化转型提质过程中,相对局限于一般性形式化表现的更新与升级,存在展陈内容与主题价值的深层次发掘提炼不足,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和美学场景氛围营造,对展陈内容的大众化沟通匹配与支撑的不足等现象,不同程度导致博物馆对访客的吸引力受限。

  他认为,博物馆的核心是知识传播和文化体验,创新的同时更应该用心。因此,在硬件升级的基础上,展陈设计必须专业化,针对不同展品内容,让其价值得以充分展现。

  这也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罗兹柏说:“博物馆的服务者和管理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化,切实履行传播和传承职责,要做到随时为观众答疑解惑,让观众享受到宾至如归的用心服务。”

  此外,越来越多人涌向博物馆,也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如此庞大的参观人数也引发了诸多问题。网络上,关于“博物馆人多体验感差、难预约”的讨论层出不穷,安全隐患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针对以上问题,罗兹柏建议,博物馆在落实“限量、预约、错峰”原则的基础上要保障充足的开放时间,加大服务力量,优化观众入馆流线,适时启动分流疏导等应急措施,保证观众的参观体验。

  “博物馆热”的兴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揭示了公众对文化教育的渴望,也暴露出博物馆服务的不足。未来,博物馆如何在满足大众需求与保持专业性之间找到平衡,仍是行业持续关注和探索的课题。(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