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什么?馆长、设计师、策展人这么说

博物馆学如果自己讲不清楚自己是谁,到底是做什么的,就不能获得真正的支持与社会认同,甚至可能走偏。找不到共识,就会泛化与异化。

博物馆在中国存在了100多年,但实质与内容还是不太清楚,没有成系统。受日本影响,又没理解日本人怎么给它归类。中国现在(的博物馆)分成博物馆、科技馆、科技中心、艺术馆、美术馆,其实英文名都是 Museum,但中文名让大众有了误解,没有形成合力,以为科技馆、美术馆不是博物馆,其实只是博物馆的不同类型。包括名人和烈士故居,如杨开慧故居,同样也是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都是博物馆,有展览有收藏的图书馆也同样是博物馆。这是国际通行的看法。

夜晚的湘博--大屋顶与水面形成的建筑灰空间.jpg
夜晚的湘博

在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公共知识领域仍缺乏对博物馆是什么的共识,因而就难以上升为国家意志,即通过制定博物馆法来规范和指引全国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甚至有著名博物馆学者认为植物园与动物园不是博物馆。怎么不是呢?同样也是物的解读,同样是读无字之书。植物园也有研究,有品种培育,还办各种花展,体系很完备。比如纽约布鲁克林植物园,门口挂牌提示:“布鲁克林植物园是一座活植物的博物馆。”走进去果然如此,幼儿园的女孩儿认识花朵,男孩儿看蛐蛐、兔子,理解动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高中孩子穿着白色专业服装研究孢子花粉。一个植物园,针对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层次,做着普及型的教育。

加拿大温哥华海湾有一个白石镇,以前太平洋铁路会从镇上海边经过,如今废弃的小站改成了白石镇博物馆与档案馆,收集镇上的各种日常物品,比如1890年代一张网球比赛的照片,前面放一个古董网球拍,一个网球,外来客人可以看到1890年代小镇居民的生活样貌与品质,当地年轻人可以看到先辈怎么生活。这就是博物馆的功能。

博物馆可以有千百种形态,但一定有一个核心是一致的——就是它的“基因”——那就是“物”。所以可以给博物馆一个反定义——凡是不以物为核心工作对象的都不是博物馆。

博物馆

当然,现代社会对博物馆还有一个定义:凡是不以物来达成公益,不以非营利教育为目标的也不是博物馆,可能是马戏团。同样是熊、狮子,在动物园以教育为目的,死后制作成生物标本的,与抓去以娱乐营利为目的表演的,是有本质区别的。

为何植物园、动物园可以算进来呢?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公共博物馆、公立图书馆、公立植物园与动物园,都是同时产生的,是欧洲现代化的产物,脱胎于王公贵族出于个人爱好与好奇的本性,去搜集与研究各类东西的活动。中国也有同样的收藏史与教育史,有藏古玩、藏书等,但欧洲近代国家产生后有个根本性的改变,就是物的解放与人的解放。

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天然需要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和有知识的公民。而要培养公民,需要一系列的建构,其中包括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这些公益建设,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真正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当时很多植物园都是资本家捐助,以教育为目的,免费开放的。

说到底,认知束缚了我们,博物馆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博物馆理念的缺失,导致了(我们)对博物馆认知的局限。比如故宫是个博物馆,那它的博物馆物是什么?哪怕它的建筑里空空如也,它也还可以是故宫古建筑博物馆。(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