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实现构想

文物数字化保护是以文物资源数字化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影像数字技术、数码显微技术、三维虚拟技术,以数字化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为纽带,对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加以数字化建模、虚拟修复、数字展示的一种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现代科技手段用于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需求日益凸显,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用于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已成为博物馆文物保护领域新的发展趋势。

为正确有效地把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博物馆文物保护领域,实现博物馆珍贵文物所属信息全方位采集、管理、保护和展示利用,本文以连城县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实现为构想,阐述数字化技术对实现数字博物馆、数字文物库、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客家非遗展示馆、智慧博物馆及博物馆官网等方面建设的可行性,为连城县博物馆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方向及内容提供可行性的选择与参考。

一、连城县博物馆及馆藏文物概况

连城县博物馆属国有综合类三级博物馆、国家3A风景旅游景区,位于连城县莲峰镇观景路51号(客家文化公园内),整体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展陈总面积4500平方米,库房面积225平方米。由“连城历史”“客家民 俗”“明清牌匾”“连城文学书画”四个基本陈列,一个临时展厅和两个文物库房组成。馆藏文物12387 件/套,其中二级文物2件/套,三级文物356件/套 (含1件革命文物),一般文物10729件/套(含1件 革命文物),未定级文物1129件/套,普通藏品171件/套。馆藏文物主要通过征集、划拨、调拨、捐赠 等方式获得,大致分为15类,主要有石器、瓷器、陶 器、金银器、锡器、竹木器、棉麻类、纸质类等。其中清代古籍木刻善本及清代四堡雕版遗存为本馆的珍藏特色,而客家民俗文化及非遗技艺展示则为本馆的展览特色。

馆藏文物以反映连城客家历史文化、四堡雕版印刷文化的实物为主。由于馆内文物保护条件有限,其中清代古籍木刻善本及古书画等纸质类文物出现霉 渍、虫蛀、鼠咬等不同程度的破损情况,四堡雕版遗 存也有部分虫蛀现象。馆藏文物除部分用于展厅展示外,其余皆存放于库房,原有储藏及展示设备相对落 后,展厅缺乏环境温湿度监测和调控设备,需改造和提升,目前已列入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二、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载体。保护文物、传承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在自然因素 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坏,且这种损坏是不可逆和无法避免的。特别是文物所属信息一旦丢失将永远无法恢复,其中所蕴含的历 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将不复存在。因此做好文物保护特别是文物信息的永久保护,已然成为博物馆文物工作者的共同使命。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物保护工作中出现了许多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而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运用,便成为文物信息永续保护利用的有力手段。

近年来一些可移动文物受损案例,充分证明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2018年9月2日,巴西国家博物馆失火,将这座拥有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博物馆和2000多万件文物付之一炬,大量承载着人类文明和自然遗迹的珍贵文物被烧毁。其损失惨重、教训深刻给全世界所有博物馆从业人员警醒和深思,加强博物馆消防安全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的同时,实现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可移动文物的方法、途径及资金支持等问题亟待解决。

树立文物保护全新理念,是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必 然要求。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可移动文物,建立相对完整的可移动文物资源信息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 珍贵文物得到全新的存储和传播方式,为公众跨越时空了解博物馆珍贵的文物资源提供便利,也让文物资源得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活化运用,更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惠及社会大众的有效新途径。

三、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方向及内容实现构想

1、数字化技术用于建设数字博物馆,创设网上数字展厅,为博物馆展览拓宽宣传渠道搭建新的技术平台

目前连城县博物馆尚未实现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但在基本陈列展览方面已初步实现了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首先是馆内四个基本陈列展厅均适当配备互动触摸屏和投影系统,用于播放各展厅的独特展览 和展览特色以及观众与展览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客家民俗展厅运用多媒体视频对客家非遗技艺的宣传起到良好的效果,但因年限较长,现有的触摸屏及投影系 统已相对落后且逐渐老化,急需更新和提升,以便更好地顺应公众新的参观需求。其次是2019年连城县博 物馆与省广(福建)装饰公司合作,运用公司成熟的技术优势,建设成连城县数字博物馆,把博物馆的核心展览—四大基本陈列、特色临展—“上官周美 术作品精品展”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互联网展示。公众通过关注连城县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或登录其门户网站,点击网上展览即可进入连城县数字博物馆,实现网上零距离全景式参观连城县博物馆,体验身临其境现场参观之感觉。

数字博物馆通过文字、图片、录音解说、立体展现、虚拟漫游、高空俯瞰等多种方式,让公众通过互联网便能观赏到实体博物馆展览及独家珍藏展品,并获取相关展览信息以及博物馆其他资讯。连城县数字博物馆的成功上线,不仅给公众带来全新的参观方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浏览博物馆,营造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而且也是连城县博物 馆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道路上迈出的新步伐。这一举措进一步提高了连城县博物馆文化的公众影响力。

2、数字化技术用于建设数字文物库,为博物馆珍贵文物线上展览提供良好的文物信息支撑,也为公众近距离欣赏文物创造机会

文物数字化是对文物进行全方位信息记录和信息 转化运用。数字文物库的建设是以做好文物数字化工作为基础的。运用数字化技术对馆藏珍贵文物所属信 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包括文物的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形成珍贵文物电子档案编目体系以及三维动态展示影像资料齐全的数字文物数据库。数字文物库的建 设,为文物的线上展览提供了良好的文物信息支撑,也为公众近距离欣赏文物创造机会。

连城县博物馆现有馆藏珍贵文物358件套,已于2018年建立符合国家文物局监制的文物藏品档案填写规范的文物藏品档案编目体系,有相对完善的文物本 体信息存储,可为数字文物库的建设提供基础信息。而文物的三维动态展示影像,则需数字化保护项目实 施过程中根据珍贵文物特点及保护和展示需求,做好 采集制作和后期处理。目前连城县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已列入文物保护项目申报计划,其方案已于2022年1月26日原则通过省文物局专家评审,项目有望在本年度按计划实施。

2019年7月16日,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正式上线,引发众多网友围观热议,数字文物库网上点击流量与日俱增,社会大众对该系统的强大功能赞不绝口。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中涵盖26大类文物,超 186万件文物基础信息,5万张精选文物影像,且后续 将呈增加态势,充分满足了民众特别是文物专家及文物爱好者博古赏新、学习研究的需求,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便捷的途径。故宫博物院的这一举措开创了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领域的成功先 例,值得正在成长中且符合数字化技术运用条件的基层博物馆好好学习和效仿。

数字化时代引发各行各业全面而深刻的“数字变革”,智能科技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趋势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技术的 探索和运用开辟了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新的方法和途 径,让丰富的文物资源从馆舍天地走向大众生活,让公众真正实现足不出户便能与博物馆里沉睡的文物零 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

数字文物库的建设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及展示利用 均为一项新的发展创举,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一是抢救性记录及保全文物所属的全面信息,加强文物信息 数字化保护,为文物永续保护及研究夯实基础;二是 文物数字化便于文物资源的动态管理,提高了文物资源的安全性及科学合理利用效率;三是数字文物库为 文物线上展览提供重要资源,为公众随时随地鉴赏博物馆珍贵文物提供便利,拓宽渠道;四是实现文物资 源由物质资源向数字资源转化,使其成为数字化时代不断增值、永续发掘和转化利用的文化资源基础。总之,数字文物库的建设是实现文物资源长久保存并发挥其更大作用的新的基础性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窗口。

3、数字化技术用于构建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让博物馆文物藏品智能管理成为新的模式

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压缩等技术手段,将文物实物藏品信息由传统信息记录介质的纸质表单等形式转化为电子数 据库记录形式,使文物管理员能够借助高效快捷的机 读管理系统开展登记编目、出入库管理、排架清点、查询服务、统计核对、打印表单等一系列业务工作,从而大幅提高藏品保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一种工作方式或状态。简言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低耗地开展藏品保管业务的工作方式或状态。

目前连城县博物馆和许多基层博物馆一样,其文物库房尚未建立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平台,日常的文物统计和管理工作,如文物的入藏编目、藏品卡填写以及财产账目登记等依然停留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 式。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对文物藏品从征集、编 目、入库、鉴定、修复、展览、保护、注销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为建立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提供完整的基础数据,构建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系统, 建立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文物藏品智能管理。

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一方面从根本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用计算机书写不仅速度快、便于 无痕修改,而且屏幕显示或打印输出的字体规范、清晰易读,更有扫描仪等快速植入汉字的高效手段可 用,同等篇幅书写的劳动强度要比手工抄写小很多,费时也更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人们在办 公自动化过程中能普遍体验到的事实。另一方面便于 文物信息的规范及永久性保存,利于工作需要时对文 物藏品信息的快速查询。近年来随着连城县博物馆的 发展壮大,文物藏品数量不断增加,急需建立一套完 整的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以便实现文物藏品的 规范化、系统化及智能化管理。

4、数字化技术用于建设非遗展示综合馆,让非遗技艺最大限度活态呈现,也进一步加强公众对非遗技艺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意识

客家民俗是中原汉文化与南方土著和少数民俗文 化相融合产生的独特客家文化之一,它承载着客家民 系的理想追求和豪情壮志,展现出客家人的拼搏精 神和奋斗传奇。连城县博物馆客家民俗陈列展示了中 国46个纯客家县、市被评为国家级的24项和省级的1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展览内容涵盖江西 赣州,广东梅州、河源,福建龙岩、三明等地。而连 城县是所有纯客家县份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项目最多的县,共计13项。其中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连史纸制作技艺和四堡锡器制作技艺等均为我县典型的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

客家民俗陈列展示内容分为“工艺”“文 体”“语言”“风俗”“信仰”和“安居”六个部 分。采用三维动画、场景复原、照片、影片、雕塑、互动体验等方式,重点展示梅州围龙屋、永定土楼、 连城“九厅十八井”建筑、连城廊桥、造纸印刷、手工、食品等工艺;连城提线木偶戏、客家山歌、十番 音乐、连城拳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连城方言、梅州 话、赣州话、台湾客家语言习俗;节庆、农耕、礼仪 风俗;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芷溪花灯、新泉犁 春牛和连城婚嫁等非遗项目;客家人对獬豸、定光古 佛、珨瑚公太、五谷真仙等多元的民间信仰等;客家 传统饮食、服饰、居住、医药、风水等民间文化。

客家民俗陈列是连城县博物馆的展览特色,其展览面积在全馆展陈总面积中所占比例最大,整个展馆 一、二两层均为客家民俗及非遗文化展示。自开馆 至今,非遗文化的固定展览一直沿用,年限已长,其内容及其展陈方式对公众均已产生视觉疲劳及品味厌倦。为适应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客家民俗陈列必定要在原有展览基础上改版提升,让展览的内容和方式更 加活态、更富新意。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一个集展示 展演、收集收藏、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传播传承于一体的非遗综合馆,提升连城拳、连城宣 纸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三个传承体验中心,是连城县博物馆非遗展览提升的方向和目标。相信一个观 赏与互动体验高度融合的非遗展示综合馆,必定能更好地迎合观众对历史的关注及对未来的传承。

5、数字化技术用于建设智慧博物馆,让智能语音导览系统功能更好助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

智慧博物馆是近年来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概念。狭义而言,智慧博物馆是基于博物馆核 心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智慧博物馆最重要 的就是构建智能语音导览系统,助力博物馆公共文化 服务质量的提升。一是观众使用手机查看2D或3D地 图,通过点击或输入目的地,便可进行全程语音导 航,当接近展品时其详细的语音及文字介绍会推送到 手机,实现智能化观览;二是系统可以对珍贵展品设 置电子围栏,发挥实时监控功能,当展品有被损、被 盗或被带离安全范围的情况,系统会自动预警以提醒 安保人员及时采取措施;三是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安保 人员的位置和活动轨迹,便于馆内发生突发事件时调 集安保人员维护处理,从而提高博物馆的应急反应能 力;四是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游客及其观览行为,便于 博物馆收集和统计当天参观人数,也为展品的合理布 局更好服务于游客参观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连城县博物馆尚未实现智慧博物馆建设,公 众参观博物馆,其讲解服务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的人工讲解,且因讲解人员有限,需要提前预约。当旅游 旺季参观人员较多时,讲解压力显然较大,特别是连 城县博物馆获评国家3A旅游景区后,讲解服务的短 板更是制约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另外,之 前建立的连城县博物馆官网,因系统维护与运营缺乏 资金和技术支持,业已暂停,目前仅保持微信公众号 正常运营。

四、结语

连城县博物馆作为国有基层博物馆的一员,在助力公共文化发展的新征程中,理应融入数字经济发展 的新时代,把握现代科技用于文物保护的新机遇,以 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为契机,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数字博物馆、数字文物库、智慧博物馆及博物馆官网的 建设,推动馆藏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助力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文物智能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博 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水平;通过数字化技术建设非遗 展示综合馆,实现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及非遗技艺的活 态传承。